第1214章 雄关告急!

在曾经时空中,这项战略不是没有被提出来过,但那还得等到4年后的1942年,并因此成立了个所谓的第五方面军,巧合的是,被委任为司令官的,还是板垣四郎这个肥秃头。

要想西进,潼关这个建于黄河与秦岭余脉、华山山脉之间狭窄通道上的雄关,是日军必克之地。

曾经时空中,日本人不是没打过潼关的主意,或者说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可一直未能如愿。

原因有三!

一为形胜!

潼关地形有多险峻?潼关县志或许说的很清楚,‘潼关之南秦岭雄峙,东南即禁沟之险,西北有洛、渭二川汇黄河!’

二为严守!

中央军第28师和第1师先后驻防潼关,在河岸前挖掘了蛛网似的战壕、交通沟,另外还沿河建了大量碉堡!

就连米国将军魏德迈都曾赞誉其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以前在资料中看到唐刀到时没啥感觉,但现在看着第十战区的求援电报,瞬间觉得那货简直就是个乌鸦嘴,和贝利有得一拼。

小主,

三为牵制!

位于晋省南部,横亘于黄河北岸有一座大山---中条山!这座东西长170公里,南北纵深为50公里的大山向西屏障潼关、长安,向南屏障洛阳,向北俯控同蒲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而在这座大山里,拥有中国军队超过15万人,日军除非投入重兵对中条山进行大扫荡,否则他们一旦集结重兵渡河,就会被中条山内的中国军队威胁,甚至还有可能被抄了后路。

可以说,在1941年中爆发的中条山战役之前,中条山里的中国军队才是潼关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了,之所以潼关八年不失,最主要的原因其实还是和战争初期日军制定的战略有关。

潼关这道黄河岸边的雄关对于日军的吸引力完全取决于日军对于潼关之后的关中地区战略价值的判断。

战争开启后至华中会战,日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攻取战略要地、交通线并歼灭中国军队有生力量。

华中会战后,中日战争其实已经实质上进入相持阶段,关中地区做为中国北方抗战的后方基地,战略地位有所上升,不过此时的日军主要用是以战术攻势歼灭中国军队,‘扫荡’敌后根据地以稳固后方,以及轰炸山城等其他大中城市打击中国军民抵抗意志,在加上中条山的存在,关中地区也有重兵,所以日军一直没有把攻略关中提上日程。

直到1941年,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在太平洋、东南亚战场节节胜利,日本人判断东南亚和太平洋作战基本结束,可以全力开展对中国作战。

于是,在1942年9月,日本陆军大本营推出了‘五号作战计划’,总体构想是‘以中国派遣军主力,一部从长安,一部从江城地区,攻克蓉城、山城,促使山城政权屈服与崩溃!’

这绝壁是个‘左右勾拳’、‘双贱合璧’的大招,真那么搞了,别说潼关守不住,长安也得丢,川省也很难幸免。

可惜,日本人想太多。

他们认为已经稳定的太平洋战场,米国牛仔突然爆发了一波,把日本海军舰队打得稀里哗啦。

于是,日本陆军大本营又急吼吼的从中国战区抽调兵力去太平洋上守海岛,去帮着海军马陆们擦屁股。

‘五号作战计划’自然也是胎死腹中,直到日本投降,也没实施半点。

但唐刀没想到,日本人竟然提前4年就搞出了个类似‘五号计划’的第3军不说,还真的由黄河沿岸开始对关中地区进行了攻击。

四行团团部传来的电报显示,从一周前,日本华北方面军对晋南开始攻击,至少有十三万兵力进犯中条山;同时,从豫省调回第十四师团,协同108、109以及两个独立旅团十万人压在晋东南虎视眈眈;

而从五天前,板垣四郎就亲自指挥第三师团、第十三师团近五万人开始沿河岸各处试探性进攻。

11月28日,陕省府谷县,日军两个步兵大队2000余人强渡黄河,被守军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