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二哥,下半年我预计会有一次发财的机会。
沙特极有可能在八月份进行逆市的石油大幅度增产。
这几年为了维持石油价格,他们一直在减产,市场份额一直在降。可是呢,毛熊和南美却丝毫不顾及的增产。
为了把失去的市场份额补回来,他们的增长幅度甚至可能达到现在的5倍,上升到1,000万桶每日。
当然这一切背后的主使都是北美,罗纳德我知道这两年一直在考虑利用石油价格战来打击毛熊。”
季宇宁的一席话,让刚刚还在思考毛熊的大哥二哥双眼猛的发亮。
这两位哥哥都是海运出身,对石油价格最敏感不过。
1980年至1985年,沙特为主的OPEC曾多次减产,产量降至其原先的一半左右。减产的后果是1985年OPEC全球市场份额从70年代的一半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市场份额流失让OPEC坐立不安。
地缘政治方面,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开始酝酿实施“逆向石油冲击”战略以遏制苏联。通过施压中东国家增产,使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从而切断苏联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时候苏联外汇收入的一半是来自石油的出口。
前世1985年8月,北美施压加之为了夺回市场份额,沙特开始迅速增加原油产量,出口量从不足 200万桶/日,猛增至近1000万桶/日。国际油价随后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5个月内跌至12美元/桶,次年4月1日再跌至10美元/桶左右,跌幅高达近70%。
1985-1988年世界油价下跌,使苏联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也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石油价格触底到10美元/桶后,沙特又重新开始带领OPEC减产,油价逐渐反弹。不仅是OPEC国家,与现在的OPEC+减产联盟相似,彼时非OPEC国家如墨西哥、挪威、苏联等也因为无法忍受超低油价,开始配合沙特减产。
在石油市场供应过剩之际实行增产,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举动,早在1985年的石油价格战中就已发生,无论是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还是沙特自身发展的需求,其背后自有深意。第一次价格战的结果是,沙特不仅夺回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还迫使OPEC其他成员国以及非OPEC国家随后配合其减产,可谓一箭双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三,你确定吗?”
包宇刚问道。
“基本确认。”
“你预计会降到多少?”
“现在是每桶30美元,8月份开始一路下跌,预计明年第1季度结束,石油价格会触底,会降到大约每桶10美元。”
三个人的声音都低了下来。
“我已经准备好了操盘,也准备了不少现金。
所以大哥二哥如果加入,这三个月要准备一些现金,美元现金。
到时候,一起大发一笔。”
三个脸上都满溢着笑容。
“现在日本和北美两国政府间启动了MOSS谈判(美日两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谈判)。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国之间日本的贸易顺差问题,实质的问题是北美要解决掉自己的财政赤字问题。
据说要在下半年的9月份达成一个协议,我估计这个协议中很可能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两国的货币汇率调整,也就是说,日元要升值,而且是开始大幅度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