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二章 下乡也能闹出这么大动静?

经过为期两天的紧张收割、剥壳,最终十亩地共计产出4528斤大豆。

望着堆了满满一院子的大豆堆,宁宇几人兴奋的直接扎了进去,就像是孩子一样在大豆堆里游泳,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前来围观的村民也是络绎不绝。

“没想到还真让这帮知青干成了。”

“了不起啊,要不说还得是城里人有见识,这种地都比咱们强呢。”

村民的议论、称赞也让一众知青感觉之前五个月的付出没有白费,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之前在城里,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父母,从来没有体验过靠双手创造出价值,获得别人认可,是怎样的体验。

而此时此刻,那些曾经瞧不起他们,看扁他们的村民,由衷的称赞,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尊重。

转过天,消息传到了县里,知青办的马主任立马坐着驴车赶了过来,看着满满一堆的大豆,硬是要把这批黄豆重新称秤。

不过转念马主任又阻止了村支书:“还是先等等,我已经向县领导汇报了,明天县领导就来,到时候咱们在当着县领导的面称秤。”

果然是混官场的,想得就是周到。

转过天,就来了一大波人,除了县领导之外,还有各个乡镇的领导,当然,记者肯定是少不了的,从刚进村里就是一通拍照。

“小秦同志,你可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啊!”县领导拍着秦浩的肩膀夸赞道。

记者适时按下快门,估计这张照片将来会刊登在报纸上。

秦浩就完全成了一个吉祥物,跟各级领导在大豆堆前合影,随着县领导一声令下,重新称秤开始,大豆被铲撬装在一个个箩筐当中,然后当场有村民抬着杠秤进行重新秤重。

很神奇的是,经过一系列统计,最终得出的产量是5035斤,嗯,有零有整,一看就是个让人信服的数字。

至于为什么会多出来这么多斤,想必是领导觉得四千五百斤这个数字没有五千斤来得震撼。

对于新统计出来的这个数字,没有人提出异议,一致认为还是这个数字比较吉利。

终于,折腾了大半天,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县领导问秦浩:“小秦同志啊,这批大豆你打算怎么处理啊?”

“按照规定,我们上缴30%的大豆之后,其余的大豆将会用来榨油,对外出售,然后再购买种子投入耕种,正好可以在入冬之前再种一季粮食。”秦浩心里在骂娘,就因为这帮家伙夸大业绩,弄得他上缴的大豆都变多了。

县领导诧异的看向秦浩:“哦?你们还会自己榨油?”

“都是从书上学来的,还没有尝试过,先试试看嘛。”秦浩说道。

县领导赞赏的点点头:“嗯,不错,学以致用,现在农村就是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敢做敢拼的知青来建设。”

知青办的马主任立马附和:“对着呢,这知青啊文化程度高,在城里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来到农村,那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

众人一阵配合,将气氛推到了高潮,秦浩这些知青却是看得直摇头,既然农村这么好,这些当官的怎么不下乡呢?

差不多一个礼拜之后,村支书拿着一张报纸找到秦浩,兴奋的指着封面。

“小秦呐,你瞧瞧,你都上报纸了嘞。”

这年头能够上报纸,那绝对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

秦浩接过来一看,还真是,封面上就是秦浩跟县领导站在成堆的大豆面前合影的照片,作为背景的大豆堆将二人的身形都闲得有些渺小,这个拍摄角度就很考究,估计是从上往下照的,不愧是记者,专业吃这碗饭的。

至于文章的内容,也是夸赞秦浩带领一众知青,不得不靠,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自给自足的故事,当然,记者的文笔相当好,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艺术加工。

比如中途遇到过什么干旱啊、暴雨啊、虫灾啊,反正只要是能影响庄稼产量的,基本都写了一遍,然后就是秦浩带领知青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这些灾害,确保了大豆高产。

这篇文章要是放在后世,估计会被骂成筛子,因为逻辑不通顺,很多困难压根就不是靠人力就能克服的。

然而这是六十年代,人定胜天是一种被广大民众认可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创造了许多奇迹。

所以这篇文章的出现,在民众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在知青群体当中。

许多知青来到农村之后,发现这里不仅条件差,而且吃不饱、穿不暖,简直就跟坐牢似的,一个个开始自暴自弃,有的更是成了村熘子,不是偷王寡妇家的鸡,就是拖李老汉家的狗,这也极大恶化了知青跟当地村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