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沉思片刻,突然有了主意,“孤会找泉州巨贾张延鲁兑换一些铜钱,待下月杭州的钱粮运达,便可暂时解决资金问题。”
“至于人手不足,可在福州开设招贤院,其他各州设招贤馆,积极招揽各地贤能之士前来投奔。”
钱镠闻言大喜,“这倒是个好办法。”
林修撰也是面露喜色,心中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说道:“殿下,既然您想招揽贤能之士,下官可否举荐一人。”
李侃微微一愣,嘴角泛起一抹微笑,“当然可以,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孤一概不会过问其出身。”
林修撰颔首道:“下官有一位同乡,姓黄,表字文江,乃是莆田人士,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命运多舛,历经二十余年,参加了二十场考试,皆因考官收受贿赂,营私舞弊,致使他场场名落孙山。”
“今年乃停举之年,他无奈回到了涵江黄巷,正积极备战下一场科考。”
李侃一脸惊讶,“二十场考试皆落榜?怎么听起来与罗隐的经历如此相似?”
林修撰脸色微变,急忙说道:“文江与罗隐在京中参考相识,二人惺惺相惜,时常相邀作诗,罗刺史幸得遇见殿下这样的伯乐,可叹文江却仕途不得意,一直饱尝流离贫困之苦。”
"黄文江?" 李侃皱起眉头,在脑海中仔细地回忆着。
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但一时之间又想不起来,他苦思冥想,试图从记忆深处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信息。
就在这时,一道灵光闪过,李侃的眼睛猛地一亮,失声惊叫道:"你说的这位同乡可是叫黄滔?"
林修撰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他看着李侃,疑惑地问道:"没错,正是黄滔,殿下莫非认识他不成?"
"我曾听罗隐提起过此人,对他略有了解,没想到他竟回了莆田,实在是巧合啊!"
李侃微微颔首,眼眸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黄滔乃晚唐五代着名文学家,素有“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之美誉。
他是王审知的得力臂膀,曾提出“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的谏言,有扶正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