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叶秋的感知和基于前世知识体系的瞬间推演中,这条路线简直……低效得令人发指!
灵气从高压区(百会)引入,立刻强行分散到无数低压、高阻的末梢区域(四肢百骸),这过程中的能量逸散率在他的计算模型中高得惊人!所谓的“温养经脉”,效果也因力量分散而大打折扣,更像是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性适应”。之后再重新汇集,路径漫长,经过多个能量节点(穴位),每个节点都是一次损耗和潜在的瓶颈。
“王伯伯,”叶秋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清脆,和一丝恰到好处的、源于“不解”的疑惑,“为什么灵气要先散开,跑那么远,再费力气收回来?这样不是会浪费很多吗?就像……就像想把院子里的水引进水缸,却先泼得到处都是,再拿小勺子一点点舀回来,好多水都渗进土里了呀。”
王道长抚须的手一顿,脸上露出一丝“果然会问”又是“果然问得天真”的表情。他耐着性子,如同对待每一个初入道途的萌新弟子般解释道:“痴儿,此乃先贤智慧,旨在保全之道。灵气虽为天地精华,却也自带锋芒,初入道者经脉稚嫩,若直冲主要经脉,如同洪水决堤,极易损伤经络,动摇道基!这先散后聚,正是以柔克刚,如水滴石穿,缓缓开拓,方是长久之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解释,符合修仙界的主流认知,是无数低阶修士口口相传的“真理”,也是低风险、低门槛的必然选择。
叶秋却像是被这个比喻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小眉头微微蹙起,继续追问:“那……如果我们的‘水管’——就是那些主要的经脉,本来就够结实,或者我们有个很厉害的‘阀门’(指精准的控制力),能控制水流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接一根大管子,把水又快又省力地引进水缸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洒水的方法呢?”
他口中的“大管子”和“阀门”,指向的是人体主要经脉干线和精准的能量控制能力。
王道长被这接连的、有些“离经叛道”的追问弄得有些措手不及,眉头不由皱紧,语气带上了几分训诫:“荒唐!经脉强弱乃天生,岂是儿戏?精准控制更是需要多年苦修方能掌握!你这孩子,怎可好高骛远?《引气诀》乃先贤所创,历经万载检验,自有其深意!遵循古法,步步为营,方能根基稳固,不至行差踏错!切莫心存侥幸,妄图捷径!”
他的声音不自觉提高了一些,觉得叶秋虽然早慧,但这份“聪明”似乎用错了地方,有些钻牛角尖,不切实际。这等资质,更应脚踏实地,怎能一开始就质疑根本大法?
叶秋眨了眨眼,看到王道长语气中的不悦,便不再争辩,只是乖巧地低下头,小声道:“哦,秋儿知错了。是先贤们担心我们受伤,用了最稳妥的办法。”
心中却是另一番冷静的评估:‘保守,低效,但普适性强,安全性高。这更像是一套为大规模、低资质人群设计的“标准化入门教程”,牺牲效率换取稳定。但对于能量控制力入微、对自身经脉结构了如指掌、甚至能主动优化运行路径的存在而言,这无疑是极大的束缚和浪费。’
他不再纠结于具体的行气路线,转而问了一个更宏观的问题:“王伯伯,那是不是所有人,不管灵根好坏,身体强弱,都只能用这一种方法练《引气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