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御书房内。
周天打开了那份奏章。
奏章的开篇,萧无病并未急于解释武器,而是以沉痛的笔触,再次陈述落鹰涧遇袭之惊险,感念皇恩浩荡,方能侥幸脱身。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匪徒”之猖獗的愤慨,以及对背后可能存在的“黑手”扰乱边防、损害国体的忧心。巧妙地将自身置于受害者和忠君爱国者的位置。
接着,他才笔锋一转,谈及“防卫器械”:
“臣蒙圣恩,牧守边陲,常感责任重大,唯恐有负陛下所托。北疆大周,铁骑凶悍,屡犯边境,传统军械,时有不及。臣夙夜忧叹,苦思强军之策,幸得陛下天威庇佑,偶得奇遇……”
他编造了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称自己在巡视边境时,于一处上古遗迹(或某位避世奇人)中,发现了若干残缺的“天工图谱”和“奇异矿藏”。
他耗费巨资,集结中书省能工巧匠(重点提到了墨家父子),历经无数次失败,方勉强仿制出些许成品,即落鹰涧所用之物。
他将AK-47描述为“迅雷连珠铳”,强调其射速快、操作简便,利于普通士卒快速形成战力,但刻意模糊了其具体射程和威力上限,只说“优于强弓硬弩”。将手雷描述为“爆裂火葫芦”,强调其声光效果和范围震慑,弱化了其破片杀伤的恐怖。至于RPG,则根本未提。
奏章中,他极力强调研发过程的“偶然性”、“艰难性”和“不稳定性”,声称目前产量极低,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远未完善,存在炸膛等风险,实乃无奈之下用于自保的“不成熟之物”。
最后,他图穷匕见,写下了一段至关重要的话:
“臣深知,此等利器,关乎国本,非边臣所宜私藏。然,臣更忧心,若此物之秘不慎泄露,为北方大周、西方大夏所获,则我大乾边患,必将永无宁日!彼时,臣万死难赎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