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外交谋略的较量

凤栖长安 杜发明 751 字 3天前

边境的紧张局势虽因之前的计谋暂时缓解,但真正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燕国虽因假情报行动失利,军队有所退却,但其君臣显然并未放弃对大齐边疆的觊觎。晚晴深知,若不能以外交手段进一步稳固边境和平,此事必将成为一个随时可能引爆的隐患。

皇帝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派出使节团前往燕国,以和平谈判的名义寻求解决之道。朝堂之上,关于使节人选的争论激烈无比。兵部提议由一位老资历的将军出使,认为只有军方背景的人才能让燕国意识到大齐的军事底气;礼部则主张派遣熟稔礼仪的外交官,以体现大齐的文明与气度。然而,晚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建议——由她亲自挑选一位年轻但极具潜力的官员担任主使,同时由她负责幕后制定谈判策略。

此提议一出,朝堂哗然。许多老臣认为,晚晴的用人之举太过冒险,尤其是在如此重要的外交事务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危机。然而皇帝却对她的判断始终充满信任,最终拍板同意了她的方案。

晚晴将目光锁定在户部的一名年轻官员周敬之身上。周敬之虽年轻,却以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闻名。更重要的是,他并无明显的派系背景,不易受到他人操控。晚晴亲自召见了他,将形势与对方分析清楚,并明确告知,此行的首要目标不是炫耀国威,而是以柔克刚,通过谈判让燕国在面子上不至于输得太过难堪,从而主动退让。

周敬之明白任务的艰巨性,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在临行前,晚晴为他制定了详尽的策略。从谈判的基调、对燕国使者心理的把握,到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之法,事无巨细,皆有明确指引。她甚至安排了一支秘密随行的情报队伍,实时将谈判进展汇报回来,以便能随时调整计划。

使节团出发后的第五日,边境之上,燕国的谈判场地设在一处气势恢宏的驿馆中。燕国方面为首的是一位以老谋深算着称的丞相韩策,其言辞锋利,素以在谈判中占据主动见长。然而周敬之却并未因对方的名声而露怯,入场时,他一身简单却整洁的官服,神情平静从容,先以礼仪向韩策致意,展现出大齐外交风范。

谈判之初,韩策故意摆出强硬姿态,指责大齐的边防政策“挑衅”了燕国的尊严,并威胁若不撤回边境增兵计划,燕国将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周敬之却始终不卑不亢,反而将话锋一转,指出燕国近期边境行动频繁,才是引发局势紧张的根本原因。他的语气温和,却逻辑缜密,将每一句话都直指对方痛处,却又不给韩策以反驳的机会。

随着谈判的深入,韩策开始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使者的棘手之处。他试图通过言辞挑衅,迫使周敬之失态,甚至以模糊承诺引诱对方松口。然而,周敬之对晚晴事先设定的底线坚守不移,无论对方如何诱逼,始终不为所动。

谈判进入第三日时,形势逐渐出现转机。韩策虽嘴上强硬,但实际上已被周敬之的谈判策略一步步牵制,几次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让步意图被周敬之敏锐捕捉到。在晚晴的幕后指导下,周敬之抓住这些微妙的变化,进一步施压,同时抛出几项条件,表面上看似让步,实则暗藏深意。

最终,燕国在谈判桌上做出承诺,将撤回部分边境驻军,并签订一份长期和平协议,承诺不再对大齐边境进行挑衅性行动。而作为交换,大齐则同意在未来的贸易往来中,给予燕国部分优惠。这些让步虽然看似“慷慨”,但实质上是通过经济利益锁定了燕国,令其无法轻易破坏和平。

谈判结束后,周敬之满载胜利而归,消息传回大齐,朝堂上下对晚晴的远见与策略无不佩服。皇帝在朝会上亲自赞扬晚晴和周敬之,称他们不仅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更为大齐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机。

晚晴在宫中接见周敬之时,只对他说了一句:“此行虽功成,但切勿以此为傲。边境之事远未结束,接下来还需再接再厉。”周敬之深感此言分量,郑重行礼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