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璇机玉衡,以齐七政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到了闭园时分。夏先衍等人才缓缓走出祾恩殿,随后他们在景区找了个地方简单用过晚餐,并稍作休憩。看着太阳落山,夜幕逐渐降临,他们再度来到长陵祾恩殿,便开始了修行。

此时派遣驻守此地的武警官兵也悉数道来,祾恩殿前工程兵已经开始在安装投影设备,并且将大明典册图给围了起来。

入口处留下了执勤的武警后,其他人被夏先衍安排进入了灵源的范围内开始修行。

已至深秋时节,凉意袭人,微风轻拂间透出丝丝冷意。

树叶于风中微微摇晃,沙沙作响,仿佛轻声呢喃着秋日的秘密。

远方,山峦的剪影在夜色里若有似无,犹如酣眠中的巨兽,宁静而肃穆。夜幕笼罩大地,苍穹被一缕浅淡的墨色所遮蔽,繁星闪烁,仿若散落在天幕上的细碎钻石,散发着清冷的光辉。

月圆赴月缺,此刻正是农历九月十六,明月高悬如圆盘。月亮高悬半空,光芒柔和朦胧,给这个静谧的夜晚平添了几许神秘和诗意。

夜晚降临后的明十三陵,历经白日的喧闹与繁华后,此时更显清幽宁谧。月色似水,轻盈地洒在古老的大殿之上,为这座庄严的祾恩殿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置身于明朝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群内,恍若能够听闻历史的回响,感知到岁月的更迭变迁。

夏先衍盘坐在台阶上开始感悟《人文心经》。经过感悟他更体会到了两部功法只见的联系,《斗极心经》为天文功法,《人文心经》则为人文心法。

天文为人文之源,为人类文明所依止。

《周易·贲·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天文”,“日月星宿运于天,是为天之文”;“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彗孛皆谓以谴告一人,故曰‘天文’。

华夏文明基于其宇宙观和文明制度的确立。《尚书》以“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在璿机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拉开了华夏天道信仰之序幕。

天道是华夏文明之源,对此的探求贯穿于整个华夏历史。《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礼记·郊特牲》:“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老子曰:“不窥牅,见天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斗转星移的天象变化,呈现的是人们可认知的宇宙秩序与规则,此天道为人道之所依。《礼记·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大(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

北斗和极星视作一个整体,称之为“斗极”。斗极处于整个星空的中心,经天纬地,群星绕此旋转。极星为体,北斗为用。体居中不动,用运动不止。

斗极具有重要的天文与授时职能。

《天官书》曰:北斗“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以它为主的授时星象组成了中宫。阴阳指阴阳二气,古人认为斗南北向为阴阳始生界限;四时即四季,北斗正月建寅,二月指丑,每月移动一辰,十二月一周天,周而复始。北斗以斗杓所指厘定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指向来临,使其成为天地万物生长、变化、消亡的指令者。人们以此制定历法,确定时间和生产季节以便农作和生活;五行为金、木、水、火、土。按阴阳、四时配五行,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分阴阳、建四时可使五行均匀有序。

其次,北斗在空间上具有司州国分野的职能。“分野”亦可称为“分星”,此说由来已久。在《周礼·春官》中,保章氏之职“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 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华夏天道信仰的中枢,璇机玉衡以齐七政。推天道以明人事,《斗极心经》与《人文心经》实属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