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闽省的特殊灵源孕育方式

之后夏先衍就看着这个灵源在不断跳跃之中成长。

三明万寿岩遗址,距今约 20 万 -3 万年,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山上分布着灵峰洞、龙井洞、船帆洞三个天洞和四个面积几十平方米的小洞。对该遗址灵峰洞、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四个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漳平奇和洞遗址,距今约 -8400年,位于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址。漳平奇和洞遗址具有多个文化层位,该处遗址见证了打制技术向磨制技术的发展,早期陶器的发明,海峡两岸的远古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

闽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具备浓厚的海洋特色,早期以马祖岛岛尾遗址和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西营遗址为代表。从出土的遗物可以发现,距今约 8300-5500年的东南沿海居民基本以海为生,航海术较发达,稻作农业只是补充。

亮岛岛尾遗址群,距今约 8300-7300年,“亮岛人”的母系血源与华夏宝岛、菲律宾等地的南岛语族最为接近,这证明了华夏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是近1万年以来“原南岛语族”的祖居地。

闽侯大坪顶遗址,距今约7500-7300年,位于闽江支流安仁溪上游的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侧山上。

平潭西营遗址,距今约 7400-6500年,位于闽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西营村东北部。

祠堂后山遗址,距今约 7000-6500年,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北厝镇北厝村林氏宗祠后山。

平潭青丘头遗址,距今约 6500-5500年,壳丘头文化的经济形态已经基本上以海洋捕捞为主,具有鲜明的史前海洋文化特色。

宝岛大坌坑文化,距今约 6000-4000年,渔猎、采集是大坌坑文化主要的经济形态。

明溪南山遗址,距今约 5800-4300年,由狮子山南侧山脚处洞穴和山顶区域构成,有建筑基址、居住遗迹和基葬等众多遗迹,文化内涵丰富,涵盖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是洞穴与台地相结合的史前遗址。

闽侯昙石山遗址,距今约 5000-43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

东山大帽山贝丘遗址,距今约 4800年-4300年,位于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大茂新村东北约1公里的大帽山东南坡。

闽侯溪头遗址,距今约 4700 年 -35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白沙镇溪头村,发掘出土大量石、骨、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遗物。溪头遗址大大丰富了昙石山遗址群的内涵,为昙石山文化的确切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霞浦黄瓜山遗址,距今约 4300-3500年,黄瓜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贝丘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是福建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

平潭东花丘遗址,距今约 4300-3500年,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垄自然村东北。东花丘遗址有大量夹砂绳纹陶与以云雷纹为主要纹饰的印纹硬陶共存的现象,反映出本地文化与来自闽江上游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武夷山葫芦山遗址,距今约 4000-3500年,位于闽省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东南约1公里。是一处以生产陶器和居住为主的聚落遗址。

闽侯黄士仑遗址,距今约 3500-3000年,位于闽省闽侯县鸿尾乡。出土一批工艺精湛、富有地方色彩和仿铜器作风的几何印纹硬陶器及石器、石箭镞。

黄土仑的陶器有饮食器、盛器、酒器和祭祀器皿几种类型,既有浓厚的闽省本土文化特征又兼容中原文化特色,仿中原地区青铜器风格及明显富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云雷纹图案的大量存在,反映了古闽人已与中原及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平潭龟山遗址,距今约 5000-3200年,龟山遗址是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虎林山遗址,距今约 3200-3000 年,位于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樟山村,是浮滨文化的代表遗址。出土有石器、陶器及少量的青铜器、玉器、礼器、石璋等。

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距今约 2200 年,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又称古粤城,闽越王城,位于闽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村。是闽省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处城市遗址。

通过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各阶段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特征明确,发展延续关系明显,存续多个考古学文化,形成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不同时期的居址空间利用模式揭示了该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珍贵的人骨遗骸、丰富的海陆生动物遗存,以及确凿的农业证据反映出沿海史前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这种特点贯穿7000年以来的各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