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新华夏成立后,政府对岳阳楼进行了多次维修和保护。1950 年 4 月,岳阳县政府拨款对岳阳楼及其辅亭进行维修;1983 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遵循“整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了古建筑历史风貌。

2007 年 7 月 3 日,郭沫若题写“岳阳楼”匾额重挂于岳阳楼顶楼东侧。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独特的盔顶结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及能工巧匠的精巧设计技能。

岳阳楼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范仲淹在其不朽之作《岳阳楼记》成为了这座千古名楼不朽的灵魂与象征。

后世之人每当目睹岳阳楼的雄姿,都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这种精神如同照亮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追求更高尚的品德和理想。正因如此,岳阳楼即使在破败之时,也总能得到人们的修复和保护。

它的每一次维护与修复,都像是在传递一根历史的接力棒,将这座楼以及楼中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夏先衍进入灵源之地后,就直奔岳阳楼而来,当他终于站在岳阳楼前时,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底蕴扑面而来。

抬眼望去,岳阳楼古朴而庄重,三层飞檐高高翘起,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朱红色的柱子与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夏先衍迈步走进楼内,古色古香的陈设立刻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他沿着狭窄的楼梯缓缓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

登上楼顶,凭栏远眺,洞庭湖波光粼粼,一望无际。远处的君山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微风拂过,带来湖水的气息和丝丝凉意,让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静下来。

夏先衍没有像之前一样走马观花似的调查完灵源就离开,他选择在岳阳楼中停留一段时间,用心去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

想象着千年前的文人墨客们也曾站在这里,或感慨国家命运,或抒发个人情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仿佛在耳边回响,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与自然相融。

文化此刻有了现实的写照,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承载着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教材。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也激励着后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家国,为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得知湘江已经恢复通航之后,夏先衍并没有选择返回长江,而是决定继续沿着湘江一路向南航行,过洞庭湖直奔湘江上游的星城而去。

船航行至洞庭湖广阔之处时,夏先衍见识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象。湖面波光粼粼,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夕阳的余晖尽数揽入怀中。

当夏先衍经过湘江岸边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灵源之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长沙铜官窑位于望城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始于中唐,衰于五代,大约经历了200年之久。

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华夏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三湘乃至华夏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望城铜官窑遗址上发掘出几座极具考古价值的“龙窑”,“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堆积厚度达3.7米。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

星城铜官窑以首创釉下多彩瓷和铜红釉瓷而闻名于世,同时将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书法、绘画、雕塑、诗歌、谚语及等融入陶瓷装饰艺术中,开创了华夏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先河,其生产的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洲各地及西亚、非洲等地区。

乌漆麻黑的,夏先衍也只能用神识感受到这座灵源之地的情况,他想要船靠近这座灵源之地,怎奈蔡家洲东侧的河道无法通航。

他只好在江水中遥遥地望向这座因官窑瓷器而孕育出的灵源之地,获取这里灵源的文化传承。

这里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系,属于一处“供货”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