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众人终于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于是夏先衍请华夏守护之灵推演了《法华心经》全面推广的可行性。经过推演验证确实可行,能够利用这部功法来帮助其他国家的修行者在不全面更换所信仰文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法华心经》修行。
其实最准确的方法就是让在学宫修行的学生来做验证,可是现在尚未有修行者能够具备修行《法华心经》的程度,于是华夏守护之灵接触此地的灵源的力量推演了好几遍,结果都是可行的。
于是推广修行功法《法华心经》利用华夏文明承载其他文明的计划初步敲定,剩下的就等学宫的这一批修行者来做最后一步的验证。
计划敲定后,夏先衍第二天死活不去了,他看出来了,大领导就是在逗他玩。根本就不需要他全程参与,只需要最后请华夏守护之灵帮个忙就行。
夏先衍傻乎乎的在这里待了一天才反应过来。
《法华心经》的所记录的介绍也随着跟着改变了。
它最初乃是依托于丝绸之路文化精心创作而成,其初衷本是要帮助那些因丝绸之路而孕育出灵源、进而觉醒灵觉的修行者更好地进行修炼。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修行功法问世后,经过验证,它不仅适用于与丝绸之路灵源密切相关的特定修行者,对于借助其他灵源成为修行者的人来说,同样也是一部可以用来修行的法门。
鉴于此情况,华夏方面果断决定扩大合作范围,将这部神奇的《法华心经》推广开来,以便更多的修行者能够从中受益,共同探索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在随后的日子里,夏先衍终于迎来了一段难得的闲暇时光。之前紧张忙碌的谈判工作已圆满完成,现在只需将其交接给比他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即可。如此一来,国家灵修局的工作就开始由几个副局长负责。
夏先衍则继续开始他的游历。
大好山河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去过呢!
夏先衍虽然自由了,但是还不能离开京城,有几处灵源之地还需要探查完,尤其是两个必须要去的地方,那就是天坛灵源之地与地坛灵源之地。
燕京天坛位于燕京市东城区天坛路甲 1 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的场所,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初建时兼具祭天和祭地的功能,被称为天地坛。明嘉靖九年,祭天和祭地的功能分离,天地坛更名为天坛,并进行了相应的改制和扩建。
基本沿用明代的祭祀制度,并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现有的格局。
天坛四周筑有坛墙,将全坛分成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整体布局呈 “回” 字形 。
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为 “祈谷坛”,中心建筑是祈年殿,是春季用于祈祷丰收的场所;南边为 “圜丘坛”,中心建筑是圜丘,专门用于在 “冬至” 祭天。
南北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形成了一条长 1200 米的天坛建筑中轴线,中轴线两侧为古柏林。中轴线西侧是斋宫建筑群和神乐署,东侧是一些提供祭祀服务的建筑物,如宰牲亭、神厨和神库等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也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坐落在高 6 米的汉白玉圆台上,殿高 38.2 米,直径 24.2 米,内部有 28 根巨大的柱子,其中四根象征着一年四季,中间的十二根象征着一年的 12 个月,最外面的十二根象征着 12 个时辰,这二十四个柱子还象征 24 节气,一共 28 根柱子象征 28 星宿,体现了华夏传统的宇宙时空观念。
祈年殿三层重檐的琉璃瓦为蓝色,内部金碧辉煌、庄重典雅,穹顶饰以龙凤藻井及栩栩如生的龙头和凤首,殿内地面由九重艾叶青石板铺就而成,中心是一整块圆形大理石,四周由扇形艾叶青石逐层铺设,中心大理石的表面纹路呈现出龙凤的纹路,被称为 “龙凤石”。
圜丘是明清两代冬至举行 “祀天大典” 的场所,又称祭天台。圜丘中间的一整块圆形石板被称为 “天心石”,具有回声效果。
皇穹宇位于圜丘北部,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场所,也被称为天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名为皇穹宇。
皇穹宇大殿前的甬道上存在着声学现象,有 “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 和 “四音石” 之分,且因其四周墙壁光滑,声音遇到墙壁会连续反射出声波,形成 “回音壁”, 被列为华夏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
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北部为圆形,寓意 “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等多采用圆形平面,而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同样体现了 “天圆地方”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