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60岁的胡志明在山林中赤足穿行17天,绕过法军重重封锁来到北京,恳请新中国援助越南人民赶走法国侵略者。
小主,
5月,金日成来京,请求新中国尽早在东北边防部署兵力,并“交还”四野里的数万朝鲜人部队与装备。
在南部边疆,新中国排除万难让2万越军主力入境休整,提供装备、给养和训练,用最好的资源,为胡志明打造了一支铁血雄狮。
陈赓大将、韦国清上将领衔40余位身经百战的指战员亲赴越南,并在5月中旬拿出了仅有的2000吨大米,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
在中朝边境,林彪将四野中的朝鲜战士集中编为一个加强师,配上四野最好的枪械弹药让他们带给金日成。
1950年的中国,从国家到集体,从集体到个人,感觉随时都会倒下。
那一年,20-40岁青壮年的平均体重只有52公斤、身高仅有161.5cm,文盲率高达80%,农村文盲率更达到95%,甚至远远不如隔壁印度。
那一年,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女性只有42.3岁。贫穷,战争,饥饿,自然灾害,疾病……这一百多年来积贫积弱的沉重包袱,压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身上。
所以,1950年的冬天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战士入朝的时候,连朝鲜人看了说,天呐,这样的“乞丐部队”怎么可能打得赢美国。
1949年到1950年,自然灾害动不动就是百年一遇的强度。
1949年,一场全流域洪涝灾害淹没了1.2亿亩耕地,粮食减产220亿斤,灾民4000万,其中1000万是无家可归、无粮可吃的重灾民。
1950年夏天,鄂豫皖连降暴雨,流域内4.3亿亩土地被淹,1300万人受灾,津浦铁路两旁一片汪洋,绵延数十里看不到头。
唯一可慰藉的就是,我们还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以及肥沃的原野,大好的河山。
1950年是新中国最艰难的岁月,也是一个英雄主义的年份。
每一条战线上,都在进行着逆天改命一般的艰苦奋斗。
千头万绪中最需要解决的,是1945年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一系列附属协定。
在条约里,除了那些“友好合作”、“共同对日”的空泛言辞外,最重要的还包括以下几点:
1.日本投降后,外蒙古将举行独立公投,国民党政府尊重并承认公投的结果;
2、中苏双方共同管理长春铁路,管理期限为30年;
3、旅顺港作为中苏双方共享基地,使用期限为30年;
4、大连为一个国际自由港。
该条约的签订,意味着当时国民党政府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雅尔塔协议中,强加给中国的秘密条款,这无疑是一种丧权辱国的行为。
条约签订不久,苏军便进驻东北地区。
在得知苏军进入东北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决策,从晋察冀边区和山东调派大量精锐部队及干部前往东北,协助苏军打击日军。
此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集结在华南地区,一旦日本投降,东北将出现权力真空。提前占领东北,将对未来全国局势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方派遣特使,多次向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询问,如果美军支持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发动战争,苏联方面将作何反应。
彼得罗夫的回应是,苏联不希望看到国共之间爆发战争。
此后,事情便再无下文。
局面变得十分僵持。
蒋介石得知解放军进入东北后,十分忧虑大后方的国军因“抗战”不能及时赶赴东北,进行地盘接收,使得共产党占领东北。
为此,1945年9月11日,宋子文代表国民党政府向美军提出请求,希望借助美军强大的运输能力,将大西南的国军运送至东北和华北,以争夺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