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军兵败白马山

1952年深秋,一份来自朝鲜前线的紧急电报,传到了北京的总参谋部。

当看过电报的内容之后,包括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在内的各级干部们都不由得大惊失色:“志愿军第38军在对南朝鲜军队的作战中失利,伤亡人数达到了6700多人!”

要知道,38军在当时可是我军的精锐之师,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38军凭松骨峰一战名震天下,荣获“万岁军”这一光荣称号,成为了各志愿军和解放军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在原军长梁兴初被调离之后,白马山一战,第38军对战韩伪9师,却损兵折将,吃了大亏,付出了伤亡6871人,其中阵亡2802人的代价,这样的伤亡在此前是前所未有的!

这场本应是新任司令江拥辉展现实力的战役,却成为了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惨败。江拥辉本是38军副军长,曾在第二次战役中参与领导38军作战,1952年3月,梁兴初因病回国,江拥辉奉命担任代军长职务。

同年8月,梁兴初被调往朝鲜半岛西海岸海防司令部任副司令,江拥辉就正式成为了38军的新一任军长。江拥辉虽然不像梁兴初那样有名气,但也是一名常胜将军,年仅35岁便担任了王牌军的军长,足以见其实力。有他在,外加政委刘西元的辅助,相信三十八军也不会出什么乱子,但岂料就在江拥辉就任军长后不久,政委刘西元竟然被调回了国内,他的职位由副政委接任,这两个副手搭班子,局面就有些不好控制了。

“巨济岛事件”爆发后,举世哗然,即使是西方世界,也对美国人是指责声一片。

美国人为了转换视线,在1952年7月13日提出一个增加了遣返人数的“新方案”。

克拉克为了逼迫我们签下这“城下之盟”,精心策划了大规模轰炸行动,不但要轰炸平壤,还要轰炸平壤至开城间的交通线,轰炸北朝鲜所有的目标,甚至还要轰炸开战以来的禁区——中朝两国共享的鸭绿江上的水丰发电站。

此外,他还不断调兵遣将,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调动:将三艘航母调到了朝鲜西海岸,又空降了一八七团到前线,然后不断开展各种战斗演习。

克拉克本人还携手范弗里特、李承晚频频高调亮相,到各部队演讲,给士兵打气。

美国海军部长费克特勒也配合着出面讲话,故作神秘地向媒体透露,称原子弹运载机已部署到南朝鲜。

志愿军方面,这时由邓华担任了志愿军代司令员。

邓华看着美国高层这一波又一波的操作,又好气又好笑。

我一、二线的坑道工事已经完成了,第三防御地带重点地区的核心工事,也已经动工构筑,已经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反“绞杀战”,前线供应应有尽有,前线拥有的大中口径火炮已达三千八百多门,只要敌人来犯,就管教他们有来无还。

可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敌人的主动进攻。

经过和第二副司令杨得志、副政委甘泗淇以及“联司”的朝鲜副司令商量,邓华决定出动八个军对敌人的六十个目标展开攻击,既然你不敢过来,那我就打过去!

1952年9月18,中朝军队在一百八十公里宽的战线上同时动手。从9月18日到9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的攻击次数就达到了74次,以伤亡1万人的代价,杀伤敌军2.7万人,占敌阵地17处。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三十八军在白马山走了麦城,志愿军的“九月攻势”堪称完美。

白马山地处中韩交界的铁原地区,整座山形似横卧的白马,主要包括394.8阵地和281.2阵地,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因联合国军军事补给线位于白马山南,导致白马山成为战争双方攻守的焦点。

双方进入了阵地相持阶段后,白马山这个战略要地在联合国军的控制范围内,这里是联合国军驿谷川北岸的“桥头堡”,如果失去了这个阵地,美军第9军就要南撤,并失去这片区域的交通网。

志愿军如果占领了白马山,就可以进一步向联合国军的控制区进行渗透,同时掌握了白马山一带,可以布置地雷等障碍,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考虑到白马山的重要性,志愿军必须占领它。

这个战略要地,由韩伪9师镇守,师长为韩国陆军上将金钟五,参谋长就是后来的韩国总统朴正熙。韩军除了使用钢筋水泥修筑工事,还埋了许多地雷和坑道。联合国军在秋季攻势中,从志愿军42军中夺取了白马山阵地。为了夺回阵地,42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结果以失败告终,南朝鲜军志得意满,吹嘘白马山是“钢铁阵地”。

志司认为不应该让42军再继续打下去了,必须要换部队。

1952年9月,志愿军总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万岁军”38军。38军与42军换防,是志愿军总部特意作出的安排,38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赢得了“万岁军”的光荣称号,又在1952年上半年更换了苏氏装备,战斗力不可谓不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这项重任,38军全军上下欢呼雀跃,新任军长江拥辉更是摩拳擦掌,准备打好这一记“当头炮”。

38军各级军官也都跃跃欲试,江拥辉曾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道:“我军基层部队求战心切。”

第38军派出114师的2个团,112师的1个团和113师的1个团,共计余人,组成攻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