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鱼汤,将军过桥的汤讲究可就大了。
鱼在宰杀时有讲究,剖腹时要从脊背开刀;
鱼头下鱼皮、鱼骨、鱼肠一样都不可少,连成一片,披披挂挂犹如将军盔甲。
这样的排场,显然是经上规矩的大厨师之手才摆出来的。
此菜在扬市烹饪界曾作为衡量厨师刀工水平的技法之一,尤以黑鱼肠不能去掉为绝技。
以前曾有“宁丢爷和娘,不丢黑鱼肠”的说法。
鱼肠,在菜肴烹制中一般都被视为废料而丢弃,唯有此菜将其经过巧妙加工而入馔,且脆嫩肥美,独有特色,令人争食。
在扬市甚至还有人说“宁丢大银洋,不丢黑鱼肠”,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舍不得丢弃黑鱼肠;
清代的林兰痴有诗赞“烧乌更比水乌香,去乙何须劝客尝。记得市儿无赖语,得来曾不顾爹娘。”
说的即是黑鱼肠,诗中的“鱼乙”即《礼记.内则》中提到的“鱼去乙”。
鱼乙有两种说法:一说系鱼之卡骨,形如篆字乙之形象,食时须去之;
另一说系鱼肠,林兰痴诗中所指的为第二说,即鱼肠。
扬市人食鱼讲究鲜活为贵,由于活黑鱼力气较大,用手捉着刮鳞剖腹均难以把持住。
所以,大多数厨师习惯做法,是将其抓起往地上猛掼摔死,然后宰杀。
但此菜则必须选用“活打”的方法宰杀,即用力用刀背猛击其头部至昏,再刮鳞剖腹,并注意不能碰破鱼胆。
鱼现杀现烹,现熟现食,其味特美。
重新说回将军过桥,这个名字来自民间传说。
黑鱼剽悍凶猛,民间传说黑鱼为水中龙宫大将,故称“将军”。
“过桥”为淮扬烹饪的行业用语,指同一原料两种烹法或同一菜点两种吃法,有干有汤。
将军指黑鱼,将黑鱼做出一炒一汤两样菜。
清代称之谓“活打”,据《邗上三百吟》记载,“活者,黑鱼也;打者,打鱼颈也,惟此经活打之后烹而食之,他鱼则否。”
将黑鱼片滑炒,将鱼盔甲制汤,一鱼两帮,各献一味,黑鱼肠既脆又丰腴,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夺取了襄阳,又出动大军直取江陵,想一举消灭刘备。
刘备被曹兵追至当阳,命张飞断后。
张飞令军士在当阳桥后的树林里,砍下一些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里往来奔跑,卷起漫天尘土。
张飞独自一人在桥上横矛立马,怒视以待。
待曹兵追近,张飞一声大喝,犹如晴天霹雳,吓得曹兵目瞪口呆。
曹操见树林中尘土飞扬,恐有伏兵,急令军士撤退。
曹兵撤走后,当地百姓闻知张飞在此,便献上烹好的鱼让他充饥。
张飞饥不择食,连声称好。
问其菜名,一老者想了想说:“鱼因将军来,菜为将军吃,当阳桥上一声吼,吓退曹兵百万兵,就叫它‘将军过桥’吧!”
淮扬菜向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着称。
“扬州三把刀”之一就是厨刀,其状如“马头”,故又称“马头刀”。
前批、中切、后斩,一刀多用,手法巧妙。
菜肴刀工以丝细、片薄、段短、块小、整齐划一为特色。
在花式菜点中运用花式剞刀,使原本普通的原料,成为精巧细腻的象形物。
如荔枝刀法、蓑衣花刀、鸡冠寿字、竹节形等等。
在小配菜中的花刀块,如秋叶、梅花、城垛、蝙蝠、玉兔等花样繁多。
在雕刻中的刀技更是精妙绝伦,其中瓜雕为“扬州一绝”,有旋转宫灯、金鱼灯、八仙过海灯等。
千百年来通过淮扬厨师的辛勤劳作,留下众多久负盛名的佳肴,无一不与其善用刀法密切相关。
淮扬名菜中的刀工处理巅峰之一,就是“将军过桥”。
任何一道名菜,其实做起来都很简单,嗯,这是看起来很简单。
只有真做起来了,才会知道,里面有很多讲究。
不过,看别人做,那是真简单。
要不然,林非凡哪里有信心会做好?
虚拟学习空间反正也不怕浪费原材料,既然看着简单,那么就学呗!
技多不压身,既然有想学习的动力,那就好好学。
把处理好的黑鱼,平放在案板上面。
压住鱼身,从鱼头处片至于尾处。
要用手按压紧把鱼骨片掉,把鱼骨剁成两厘米左右的片。
然后把鱼从中间剁开,把鱼肉斜刀片第一刀不要切断,用凉水冲洗一会儿。
把红椒切成辣椒圈,黄瓜削去外皮。
然后切成滚刀块,大葱白,生姜和大蒜切成末,放在一边备用。
把鱼片冲洗干净后,用手挤压脱水,放在盆里。
然后加入食盐和料酒,用手抓散抓匀。
再加入适量凉水,继续抓匀,在里面打入一个蛋清和淀粉,再用手抓匀,腌制几分钟给鱼肉入味。
锅里烧水,等到水烧开之后,把鱼片当到里面快速的焯一下水。
同时把红椒和黄瓜倒入水中焯水,然后捞出控干水分。
锅内倒入食物油,把锅烧热以后,放入葱姜蒜翻炒,翻炒出香味以后加入适量清水。
加入食盐两克,鸡精两克,胡椒一克,白糖两克,不停的用勺子搅动,勾一点水淀粉,使汤汁粘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