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的阳”就是其中还会有“阴”在;因为“有物”本就是“阴阳”相生的;而即使“有物的阳”不能够被我们所看到,但其中也便是会有“阴”存在的。
那么,以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能量”是连续的还是一份一份的;
其“能量”的本质是什么,是为“有物的阳”;那么“阳”是不会断开的;因为这些都是“无有”生成的;
“无”是不存在断开的;只是在我们应用时,一切的事物都好像变成了一份一份的;但其实,那都是“有物的能量”其中“有物阴”的成形部分;而发挥作用的依然是“有无相生的阳”;
为什么叫做“有无相生的阳”;为什么“无有的阳”什么都没有,我们却只能够把“作用力”等的观念强加进“有物”的状态中;
为什么“作用力·作用关系”不可以是“无”;
而这,就又是必须要回到最为基础的“有无”观念中;
即,“无”是什么,是不能够被定义的一种太极的自然一炁状态;其无有而有,“无”既不描述没有,也不描述有;
而就只是在说明那样的一种共同的自然状态;
即,“无”跟“有”是不矛盾不冲突的;是同一种事物,只是被我们叫出来后而“异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其“无”就好像是模电,连续不断;于我们的心态中,则便就是会进入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种守静状态中;而其实只要我们弄懂了其中的原理,就可以随意地出入这种状态了,就好像众妙之门;
“有”就好像是数电,一份一份的。
其中的关系就好像是,“无”是自然连续的;“有”就是要么有,要么无(没有);而“有”的话就必须是“阴阳相生”的状态;这是我们从道体中得出的一份讯息。
而“无有的阳”和“有物的阳”两者自然也是共态;即,它们不冲突,而就是“无有的阳”并不阻碍“有物的阳”的生成;因为“空无”都是不阻无垢的;那么,“无有的阳”自然也是这样的一种特性;只是因为生成了“有物的阴”,所以外放出了“有物的阳”这样一种有关力量的形态。
那么,“无有的阳”和“有物的阳”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即,在这里“无法作用”;就好像我们基础中的“无和有”的关系一样,只是对同一种事物,采取了不同的描述方式;其中优缺点则更在于我们如何去运用;
因为“无有的阳”是为“不阻无垢的空无”,而我们也无法看出“空无”中“无有的阳”的方向;只能是发现到“阳”是为变出、现象;以其“无有的阳”依然是保留了空无的性质,无形无相,是常道。
而“有物的阳”是要相生于“有物·有物的阴”之中的;而这就意味着“它·有物的阳”也是会具有“形量”上的差异的;是为“非常道”;
只是二者之间存在“不异的本有性”;
并且“有物的阳”是具有“威力、杀伤力”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
只是“有无相生”使得“有物”出现了不同的作用方式。
可是,讲到这里我们还是没有说明出“吸引力·物物相生”这样的一种能够使得“有物和有物”之间和平共处的方式。
因为这不仅仅是在说明着,“吸引力”而也更是在说明着,“物质为什么可以被撮合在一起”;就好像,大地上为什么会有这些多的事物能够融合在一起;泥土为什么可以被一铲子挖出一大块。
因为“有物和有物”之间在相生而出时,是会同时产生“有物的阳”和“有物的阳”之间作用方式的;
以其“有物的阳”都是向外排放式的发生;给人一种“推力·张力”等等;因为经过此前的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我们看得见感觉得到“作用关系”都只能够是在“有物”情况下的;
而水分子为什么可以和水分子待在一起,它们为什么不两两相分,各自离去;我们的屁股为什么可以坐在凳子上被不被排斥开;双脚为什么会站在地面上;为什么会去和土地发生排斥;如果排斥的话,岂不是我们整个人就可以像磁悬浮一样随意地在上面进行滑行;
是什么让其一切产生了不能相容和均衡的“阻抗”;
是“自然”吗;也对,但说了也和没说一样;而既然我们已经逐渐了解到了“有无”的关系,则便就是要稍加地跟进这一现象;
老实说,当我们理解了“无”以后,才会发现要在“有物”的基础上,说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句话是会多么的不容易;
因为“无物”的阴阳是没有作用力、也没有差分现象的;
而“有物”的阴阳却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作用现象;
能够说明地便是,一切事物才都是“曲成”;而且“空无”也不在是我们所了解的表面现象;其中“空无”在化有时,可以被描述为两种状态,但这两种状态却根本无法“直线、笔直化”;
也无法做到“参考化”;因为我们会发现,根本确立不出来它的“中心”;或者“相对能够作为选取对象的确立点”;即,毫无立锥之地,简直不能立足。
而即使是我们来到了“有物”的境界中,也会发现,我们根本不知道“有物的阴”是在什么地方;而也只能够从“化无为中”的基础第一阶段中思考出;阴和阳的方向相反,并且彼此诞生于各自的“物极”之处;
但其,我们却永远也无法找到“物极”是在哪里,因为好像我们于空间中所选取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不能够通澈地解答这项问题的。
即,阴阳的“极”性在哪里;“极性之根”在哪里,会深入到什么样的一种“方向·方位”中;这些我们都无法确定;就好像一块石头,正常来说就是“阴”;可它“阴”到了哪里,是“化阴”进了自己的内部,还是化阴向往着地心、还是这宇宙中的深处;还是什么样的位置中;
即,我们无法确定;
唯一所能够具有的信息便是,“阴·变进”;
可阴是为变进的状态;
那么,“阴”就是为“阳”所生,即它的起点,就是为“阳极”的地方;而现在,这块石头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它的“阴”是在哪里;
小主,
是在自己本身内部的物质当中,还是在地心,或者说宇宙的更深入。
而如果是在“物体”本身的内部,那便就是无限地去砸开石头;观望内部的结构,寻找“阴”的存在,寻找它能够“成形”的根本。
但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阴”是看不到的,“阴”是“无有”的;这是我们在“空无的道体”中看到的答案。
其中一切都是起源于我们的“空无·无有”中;而即使我们的对象变成了“有物”,可这个“有物”的“阴”,却是依然不能够被看穿;因为它依然是存在于“无”之中。
即,这个石头的“有物·阴”我们已经知道了是起源于“无有”或者说“阳极”之处,反正就是外界嘛;但是,它的“阴”扎根在哪里。
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吗?
不知道;视之不见,寻之不晰。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块石头,它的“阴”的位置我们无法确定;因为“深不可识”;我们的根本无法“透识”进入到“有物·物体”的阴是在哪里,或者摆在哪一方面。
是更为深入我们看不到的里层内部,还是“重心”;
那么,此时的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我们想要在“有物·阴”的角度中,去查看它“无有·阴”的状态。
“无有”是道体啊,本身就是听之无声,视之不觉的状态;那么,“无有的阴”其我们也便是无法、甚至于很难找到。
因为那都是“无”的状态。
可,“无”这样的“虚”为什么会生出“石头”一样坚硬的“有物”。
而如果我们是查找石头“有物·阴”的位置,那么它就是在我们的面前;因为“石头”就是阴的;无论我们将石头想象成什么样子,它的大小和内涵又是什么样子;“有物的阴”则便就是摆在我们的面前,因为这就是它的形貌力。
因为,凡一切有物,它指定是会有“阴”存在的。
无阴不本;没有阴,就不成形、也不成性;
没有“阴”,就没有“阳”;
我们最好是把“阴阳”思考为一种归类的状态;而不是特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