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印度洋的季风与海洋生态关系

### 对营养物质输送的影响

季风驱动的海洋环流在营养物质的输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西南季风期间,强劲的风生流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深层海水带到表层。这一过程被称为上升流。在阿拉伯海的一些海域,上升流现象尤为明显。上升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硅等,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在东北季风期间,虽然上升流现象相对较弱,但海洋环流仍然会将营养物质在不同海域之间进行输送。此外,河流径流也是营养物质输入海洋的重要途径。在西南季风期间,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河流因降水增多而流量增大,携带大量陆源营养物质注入印度洋。这些营养物质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的化学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 对溶解氧分布的影响

海水溶解氧的分布与海洋的物理和生物过程密切相关,而季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西南季风期间,强风引起的海水垂直混合增强,使得大气中的氧气更容易溶解到海水中。同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氧气,进一步增加了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

然而,在一些海域,由于浮游植物的过度繁殖,在其死亡和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局部海域出现缺氧现象。在东北季风期间,海水垂直混合相对较弱,表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深层海水,由于水体交换缓慢,溶解氧含量也相对稳定。

溶解氧的分布变化对海洋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许多海洋生物需要充足的溶解氧来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缺氧或低氧环境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 对海洋酸碱度的影响

季风通过影响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海洋酸碱度(pH 值)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西南季风期间,大量的降雨会稀释海水,降低海水的酸碱度。此外,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会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平衡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海水的酸碱度。

在东北季风期间,由于降水较少,海水蒸发旺盛,海水中的盐分浓度相对升高,酸碱度可能会略有上升。海洋酸碱度的变化会影响许多海洋生物的生理功能,特别是那些具有碳酸钙外壳或骨骼的生物,如珊瑚、贝类等。酸碱度的改变会影响它们的钙化过程,进而影响其生长和生存。

## 印度洋季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受到印度洋季风的显着影响。在西南季风期间,上升流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以及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为浮游植物的生长创造了理想条件。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形成大规模的水华现象。

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为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促进了浮游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对季风的响应存在差异。一些浮游植物适应在营养丰富、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而另一些则更能适应不同的温度和盐度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在季风期间发生变化。

在东北季风期间,虽然营养物质的供应相对减少,但浮游生物仍然能够利用剩余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此外,季风引起的海洋环流变化会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使得它们在不同海域之间发生迁移。

### 对鱼类和大型海洋生物的影响

印度洋季风对鱼类和大型海洋生物的生活史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鱼类会根据季风的变化进行季节性的洄游。在西南季风期间,随着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一些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会聚集在营养丰富的海域觅食。同时,上升流区域也吸引了许多肉食性鱼类,它们追逐着猎物来到这些海域。

一些大型海洋生物,如鲸鱼、海豚等,也会受到季风的影响。在某些季节,它们会跟随食物资源的分布进行长途迁徙。例如,一些鲸鱼会在夏季随着西南季风的到来,前往食物丰富的高纬度海域觅食;而在冬季,则会向低纬度海域迁徙,寻找温暖的繁殖地。

此外,季风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还会影响鱼类的繁殖行为。一些鱼类会选择在特定的季风季节产卵,因为此时的水温、盐度和食物条件都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和幼鱼的生长。

### 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

珊瑚礁是印度洋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印度洋季风也有着独特的响应。在西南季风期间,强风引起的海水运动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对珊瑚礁的生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适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珊瑚礁的生长,但过多的营养物质可能会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与珊瑚争夺生存空间,对珊瑚礁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