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那只是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番茄,人工种植的番茄完全可以通过在结果期间增加肥料的投入来供应植株结果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在人工干预下根本就不叫问题。
新品种出现后人们满怀希望的种下种子希望最后能够获得一个好的收成。
当然改良番茄也没让人们失望,不管是收获时的亩产还是后续的运输都按照科学家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
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农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可以预见自己今后越来越红火的日子;科学家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就凭这个他们即便无法获得学界最高奖也绝对能够名留青史了。
然而给所有人当头一棒的是消费者最后对番茄的反馈。
难吃!
这是所有购买了新品种番茄的消费者给出的反馈,非常难得,竟然没有一例不同的评价。
就算是新品种番茄的创造者本人在吃了改良番茄后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好吃。
这是出了什么问题?
科学家们紧急溯源查找原因。
最终查明的原因也是让科学家们为之一愣。
自然的基因表达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每一层表达看似独立,比如外观颜色、形状、口味、大小等等,但是这些表达彼此之间是存在逻辑关联的。
比如什么颜色决定了果实内部的具体成分,红色的果实里的花青素肯定不是在碱性环境里的。
酸性的环境又决定了果实的口味。
口味决定了果实会吸引什么样的动物前来食用。
动物的种类决定了果实的形状和大小。
果实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动物传播种子,假如喜爱这类果实的是某种体型小的鸟类,植株却结出了西瓜大的果实,一只鸟儿吃饱了都不一定能吃到种子跟不要说带走传播了。
这样额植株在自然进化中就会被淘汰灭绝。
合适大小的果实既能让动物吃饱又能让它们连同种子一起吃下去,最后随着动物的移动被带到别处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