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尽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不回去,或许能完成学业,实现抱负,让母亲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到欣慰……”
他自言自语道。
整整一夜,吴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清晨,曾申得知吴起未打算回去奔丧守孝,怒不可遏地将他叫到了学塾的正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申面色铁青,严厉地斥责道:
“吴起,你身为我的学生,怎能如此不孝?母亲病逝,你竟不回去奔丧守孝,这是违背儒家大义的行为!”
吴起无奈地低下头,声音颤抖地说道:
“先生,我并非不孝,只是我还有未完成的学业和抱负。
我想通过儒学成就一番事业,让家族荣耀,让母亲在天之灵也能为我骄傲。”
曾申大声喝道:“荒唐!学业与抱负岂能成为你违背孝道的借口?从今日起,我与你断绝师生关系,你不再是我的学生!”
吴起抬起头,眼中满是无奈和痛苦,但他知道自己的选择已无法更改,只能默默地低头,转身离开。
公元前425年的寒冬,吴起被曾申逐出师门后,在鲁国的一间简陋小屋中,开始了他新的征程。
屋内仅有一张破旧的书桌和一盏昏暗的油灯。
吴起坐在书桌前,周围堆满了各种兵法书籍。他的眼神中不再有被逐出师门时的失落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决心。
每天清晨,当黎明的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吴起便已坐在书桌前,翻开兵书,沉浸其中。
他一边阅读,一边在竹简上做着笔记,不时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战略战术。
有一天,他读到《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禁陷入了沉思。“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是通过详尽的情报收集,还是对敌方将领的深入了解?”
他自言自语道。
为了找到答案,吴起开始查阅更多的兵法典籍,不断地对比和分析。
夜晚,当整个城市都陷入沉睡,吴起依然在油灯下研读。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但神情专注。
有时,他会为了一个战术问题而苦思冥想数日;有时,他会在脑海中模拟战场的局势,尝试不同的作战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起对兵法的理解逐渐深入。他开始能够将不同兵书的观点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天,他在研读《孙子兵法》时,突然领悟到:“原来兵法之道,不仅在于战术的运用,更在于人心的把握和局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