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钟灵毓秀,洹河畔人杰地灵,古都安阳令人心驰神往。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的交汇处,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的发源地;这里有华夏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也从这里出土,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中的商代,浪漫而富有想象。
一片甲骨惊天下。
130多年前,甲骨文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道霞光,划破历史长空,照亮了这座沉睡3000多年的古老都城。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第一锹,正式拉开殷墟科学考古帷幕。殷墟因此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华夏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轮廓渐渐清晰。
在建设华夏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殷墟成为学习理解华夏文明、古为今用的一把关键“钥匙”。
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以及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陆续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分量最为重要的,当数出土的甲骨。
甲骨文是殷墟考古发现的“重中之重”,是目前已知的华夏最早的成熟文字,被称为华夏古代最早的“档案库”。截至目前,发现甲骨15万多片,单字4000多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妇好何时归?”“妇好伤风好了吗?”“她生小孩不会难产吧?”……3000多年前的甲骨占卜记录,留下了商王武丁写给妇好的一封封暖心“情书”。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后母戊鼎”,是目前所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华夏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据《史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称为“汤”,立国后传承17代31位王。文献资料显示,商朝建立后迁都五次,兴建六座都城。最后一次迁都约为公元前1290年,第20位商王盘庚率领臣民迁至洹水之滨,即今中州安阳小屯附近,此后沿袭270余年再未迁徙,迎来晚商盛世。
《诗经·商颂》记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被洹水萦绕的殷墟王城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号称“大邑商”。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妇好墓出土了极为丰富的珍奇物品,堪称三千年前的商代艺术宝库。墓中随葬器品多达1928件,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石器、陶器、象牙器、骨、蚌器等,还有6000多枚海贝和红螺。
这位传奇女性——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妇’是爵位,‘好’是国、族名,本字即‘子’。因为妇好是女子,按照当时的习惯在‘子’旁加上‘女’写成‘好’。
3000多年前的妇好,能征善战、声名显赫,为武丁中兴、殷商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华夏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将军。
看了最后一个灵源的信息,夏先衍推测,灵源可能会大范围的出现了。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研究,发现灵源的诞生也跟当地的人口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长安,洛京,人口太多,导致灵源还在隐匿,并未显露出来。或许是因为大量的人口导致造化之气被吸收了。
而安阳殷墟的出现,表明了灵源开始从城市中诞生了。
一个又一个诞生的灵源是对华夏文明实质性的佐证。这个些地方,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和传承,是对古代文化一种见证。它不只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文化,一种精神的体现。
灵源的诞生地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从远古时期开始,华夏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从炎帝、黄帝的传说,唐尧、虞舜,到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华夏文明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